官方公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6,略低于上月的49.8,僅從數字下降不能對中國制造業簡單地下一個正在萎縮的結論。就其中的細分結構做一番討論后發現,中國工業結構調整的脈絡十分清晰。
總的看,工業制造中,有些正在繼續下滑,并影響總的制造業擴張水平,比如鋼鐵、有色、水泥、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有的正處在不斷擴張之中,比如高技術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等,其指數分別為53.1、51.6、53.4明顯處于擴張狀態;有些在總的制造業行業當中,處于平穩且高于制造業平均水平,如汽車業、計算機設備及通信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食品及飲料制造業等。
有一點筆者很高興,因為官方能夠從細分結構上提供可供分析的數字依據,而在此之前,只能得到一些宏觀的總的數據,這可能誤導人們對宏觀經濟的認識。此次數據發布中提供的細分數據,更全面、客觀地揭示了宏觀經濟中的全部面貌。
上述數據說明,中國的宏觀經濟結構正在發生一些積極的變化,這個積極因素就是處于擴張階段的高技術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這些積極因素正是李克強總理一段時間以來反復在國務院會議上部署并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的工業基礎。
上述處于擴張階段的工業,有的人認為是重工業轉向了輕工業,重資產轉向了輕資產,但筆者并不這么認為。
的確,中國的計算機設備、通信、電子等產業缺乏高技術支持,在整個全球中缺乏更有效的競爭力,現在這些工業基礎正在得到強化,但對于重工業,中國也并不是采取簡單壓縮掉的辦法,而是提升制造競爭力,中國只會強化制造業的各個鏈條,而不會簡單把重工業壓縮掉,一個沒有重工業的國家,根本談不上什么工業強國。比如汽車業中所用的高端材料,涉及到鋼鐵業,但我國由于2002-2012這十年間,投資重點在粗鋼生產上,反而高標號的鋼鐵材料缺乏生產能力,現在,隨著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急速下滑,鋼鐵業轉向高端制造顯得格外必要,鋼鐵業雖然產能過剩了,但過剩的卻是粗鋼生產,而高質量的鋼鐵我國仍然缺乏,必須依靠進口。這說明,中國的重工業并不是不需要了,而是需求轉向高質量應用上了。
這次官方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雖然由于大宗商品價格處于熊市影響,以及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在整個制造業中的占比過大,導致總的指數仍低于50榮枯線,但如果拋掉這些“粗放式”產能過剩行業的成份,實際上制造業處于擴張當中。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觸底,其負面影響也將越來越小,所以對大宗商品價格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讓市場看到市場底,那么制造業整體就會恢復擴張態勢。同時,加速落后產能的淘汰顯得尤為必要,因為這些落后產能,既拖累宏觀經濟,又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但如果能夠將這些落后產能引向一帶一路國家,效果就更好。
從制造業中的三大積極因素——高技術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制造業,可以清晰地窺見中國工業結構調整的脈絡,也給投資人提供了可靠的啟示。實際上,從工業投資增速看,上述三大積極因素方面的投資增速普遍高于其它工業,有投資就有增長這個簡單的認知仍然適用。關注《中國制造2025》的投資者,不妨對此多加關注。
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在擴張區間呈現企穩走勢;中、小型企業PMI為48.3%和44.8%,分別比上月下降0.4和1.8個百分點,繼續位于臨界點下方,處于收縮區間,表明大型企業有率先觸底企穩跡象。那么從投資角度看,大型企業,特別是上述投資增速明顯的處于擴張狀態的三大制造業的投資機會更多。
筆者曾經在2014年10月的評論中指出過,預計2015年四季度,宏觀經濟將出現積極因素大于不利因素的整體企穩狀況,現在來看,服務業由于采購經理人指數仍然處于擴張區間,其中11月為52.8%,高于10月0.5%,而制造業中三大制造業的擴張仍在進行,大型企業率先出現了企穩跡象,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觸底,整個宏觀經濟或將出現明顯的企穩回升。當然,如果配合以適當的貨幣刺激,回升勢頭才能更加明顯。由于四季度為傳統生產淡季,預計回升勢頭將從明年一季度開始出現。 |